得过癌症会产生抗体吗

来源:  2021-12-21 10:41

我们知道,得过某种疾病后,身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免于以后再得此种疾病,比如常见的水痘。既然癌细胞是存在于身体里的异类,它会不会刺激自身产生抗体,从而在抗癌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呢?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人为什么会产生抗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卫网络——免疫系统。来自于体外的非自身物质、衰老/死亡细胞、癌变细胞等,在体内会被免疫系统识别,这类物质被称为抗原。抗原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对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精准结合(如同钥匙配锁一样),进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的免疫细胞会清除这些非自身物质、衰老、死亡细胞和部分癌变细胞。而得过癌症之后能不能产生抗体,关键在于:癌细胞是否含有能被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

 

癌细胞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监控和攻击

 

不幸的是,癌细胞是来源于人体自身的细胞,大部分成分与正常细胞相似。虽然癌细胞也会在其表面表达一些正常细胞没有的新抗原,且其中大部分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但少数“狡猾”的癌细胞会对自身抗原不断修饰,或者改变细胞周围环境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攻击,导致免疫系统丧失对癌细胞生长的控制。好比罪犯为了逃避警方逮捕,不断改变自己外形,伪造身份信息一样。这便是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所以,即使得过癌症,但由于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即使机体产生相对应的抗体,也不足以应对肿瘤的“疯长”。并且原有抗体只能匹配原发肿瘤,不能达到防止机体二次患癌的目的。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免疫逃逸机制帮助肿瘤生长,那么近几年很火的HPV疫苗为什么能够帮助预防宫颈癌呢?

 

这是因为,宫颈癌疫苗并不是针对癌细胞,而是针对引发宫颈癌的病毒——HPV(人乳头瘤病毒)。数据显示,99.7%的宫颈癌患者可检测出HPV感染,其中最常见的高危型为HPV16及HPV18,中国超过90%的宫颈癌都与持续感染这两个高危型HPV有关。而人类对HPV的免疫普遍不强,不能像病毒性感冒一样及时产生大量抗体应对,导致HPV长期生存从而引发宫颈癌变。而HPV疫苗是将具有HPV抗原特性的颗粒注入人体,诱导免疫系统将其识别并产生抗体,达到消灭病毒、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的目的,并不是让机体直接产生消灭癌细胞的抗体。

 

4招“堵住”癌细胞逃逸的“漏洞”

 

说清楚了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我们再来说说如何堵住这个“漏洞”。


 

1.免疫治疗——阻断癌细胞逃逸的通道

 

免疫治疗原理比HPV疫苗更为复杂,它是通过药物恢复机体对癌细胞正常的免疫反应,从而控制与清除肿瘤的一种方法。例如目前医学研究最多的PD-1/PD-L1抑制剂。

 

研究发现,癌细胞能够产生一种叫PD-L1的蛋白,免疫细胞表面存在一种叫PD-1的蛋白,这两种蛋白能够互相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让免疫细胞消灭癌细胞。相反的,它们结合之后,免疫细胞的杀伤功能会被抑制。相当于给免疫系统蒙上一层厚厚的面纱,对擦肩而过的癌细胞视而不见,使得癌细胞成功实现免疫逃逸。

 

而免疫药物输入体内后,能精准地和癌细胞表面的蛋白结合,这样一来癌细胞和免疫细胞表面的蛋白就不会互相结合,免疫细胞的杀伤功能也就不会被抑制,免疫系统得以正常工作,这时机体就可以通过产生抗体达到抗癌作用。

 

2.靶向治疗——合成摧毁癌细胞的抗体

 

既然机体缺乏产生大量抗癌抗体的能力,如果研制带有抗癌特性的特殊抗体,是否可以通过输入抗体来杀伤肿瘤呢?

 

答案是可以的。这类抗体是科研人员合成的能够摧毁癌细胞的抗体,进入体内后能与癌细胞精准结合,达到杀伤癌细胞的目的。比如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利妥昔单抗、治疗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西妥昔单抗等,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们主要是通过与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结合,直接导致癌细胞凋亡,类似导弹精准打击,射箭命中靶心一样,并不依靠免疫系统。

 

3.免疫细胞治疗——改造繁殖识别癌细胞的免疫细胞

 

另外,由于自身免疫细胞能够识别癌细胞的占比非常少,科研人员尝试将患者血液里的免疫细胞提取出来,通过特殊改造,让其能够识别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再将这种改造后的细胞进行大规模扩增,最后将经过改造后的免疫细胞回输给人体,免疫细胞发挥作用的同时自身也会不断繁殖,从而达到持久、精准杀伤肿瘤的目的。这就是目前取得初步疗效的免疫细胞治疗。

 

4.免疫系统调节剂——激活免疫系统抗肿瘤

 

卡介苗治疗膀胱癌、胸腺五肽抑制癌症等也都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达到抗肿瘤作用,被称为免疫系统调节剂。但是单用免疫系统调节剂抗癌作用非常弱,还需要到专科医院听取专科医生意见,进行全面、系统的抗癌治疗。

 

癌症是全身性疾病,定期随访非常重要

 

得过癌症后,比起纠结是否会产生抗体,更重要的是治疗后的随访。

 

尽管手术或多种方法治疗后部分患者能达到临床治愈,但癌症是一种慢性、复杂的全身性疾病,也有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仍会出现复发甚至转移;或者有些患者发现肿瘤时已是中晚期,即使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体内残存的癌细胞也会在停止治疗或机体免疫力下降时重新增殖。因此,定期随访非常重要。

 

一是可以帮助癌症患者再次早发现、早治疗,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二是有助于为患者带来心理支持和安慰;三是可以及时调整用药、检查等治疗方案。

 

根据癌种不同,随访的时间和内容也不同,具体影响因素包括癌肿期别、肿瘤恶性程度、是否手术、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否存在其他部位转移、治疗疗程等。原则上,大部分肿瘤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年内需每3月复查1次;治疗结束后2~4年内需根据自身情况咨询肿瘤专科医生,并结合自身病情及医生经验制定出合理的随访计划;超过5年以上的需半年至1年复查1次。

 

无论早期还是中晚期,出现健康状况改变时,应及早返院,及时报告医生。让医生判断这些问题是否与癌症相关并及时干预,是延长生存期和最终“治愈”的关键。

 

在积极创新、加码投入研发的行业发展氛围之下,业内也涌现出一批新兴的创新生物科技企业。作为研发出全球首创的沙门氏菌药物递呈细菌载体YB1的港药溶瘤,也以突破性的创新技术研究成果引起了业内市场的广泛关注。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递呈系统的科技性创新研发公司,核心技术产品YB1可高效递呈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公司的研究证明,YB1的递送能力相当强大,可以高效递送多种大分子抗癌药物,如蛋白药物、mRNA疫苗、抗体药物、溶瘤病毒等;并能携带各种溶栓类治疗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血栓性疾病。

 

从实验研究结果来看,YB1具备强大的技术兼容性,可实现与化学药物、免疫检查点抗体及CAR-T等细胞技术的兼容,增加疗效和多样化的产品管线设计。

 

目前公司已就YB1的应用布局了多个在研产品管线,包括7个YB1溶瘤细菌管线,主要适应症涵盖肉瘤、黑色素瘤以及其他实体瘤等;及3个YB1溶栓细菌管线,分别为YB1携带重组尿激酶(rt-PA)、YB1携带重组降纤酶及YB1携带纤溶酶的在研溶栓药,适应症为各种血栓性疾病。随着YB1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业内越来越多优秀创新生物技术公司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全球生物科技与医药健康领域将迎来新的气象,我们期待新一轮行业大爆发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