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失眠对于许多人来说已仿似家常便饭。习惯了快节奏的忙碌都市生活的大多数人,都对“晚睡强迫症”并不陌生,晚睡和少睡几乎成为一种被主动选择的生活习惯,但其实,不管这部分人愿不愿意,他们已经在经受睡眠障碍的困扰。
而睡眠障碍也不仅仅影响人们日常精神是否饱满的生活状态,更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首位死亡原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策略首先要基于对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作用规律的认识、系统理解和实践经验。
心血管疾病急性发病类型是多种外部环境因素和人体内部因素长期相互作用导致的慢性血管损伤突发性进展的结果,这些因素的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当去除或改变这些危险因素时,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都是大众比较熟知的心血管疾病影响或危险因素,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失眠也是引发心血管病的一大危险因素。
认识常见失眠障碍:失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我们要如何定义失眠呢?参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业报告的描述,失眠一般指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仍持续出现睡眠起始困难、睡眠时间减少、睡眠完整性破坏或睡眠质量下降,并引起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的睡眠障碍。
诊断失眠的三要素即持续存在睡眠困难、睡眠机会充足、与睡眠问题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根据失眠持续时间分为慢性失眠障碍(CID)、短期失眠障碍(STID)和其他失眠障碍。CID指失眠和日间功能损害每周至少出现3次,至少持续3个月;STID指失眠和日间功能损害少于3个月并且没有症状与出现频率的要求。
除失眠外的另一个常见的睡眠障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则表现为睡眠期间上气道反复出现完全阻塞(呼吸暂停)或部分阻塞(低通气)事件,并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常随睡眠中短暂觉醒而结束。
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或睡眠中心外监测(OCST)显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小时。常分为轻度(AHI5~15次/小时)、中度(AHI15~30次/小时)及重度(AHI>30次/小时)。
专业研究报告内容显示,我国失眠患病率约为15%,平均患病年龄为43.7岁。失眠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段,一般首次起病在成年早期,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青少年患病率为16%,青年人平均患病率为20.4%,老年人患病率为35.9%。研究表明,导致失眠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以及午睡等,其中女性失眠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另一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病率为3.5%~5.1%,男性患病率为4.7%~7.91%,高于女性患病率1.5%~3.88%。此外,OSA的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60岁前OSA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0~59岁为OSA患病率最高年龄段;60岁后OSA患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老年人OSA患病率为55%~65%。研究表明,OSA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为肥胖与性别(男性明显大于女性)。
睡眠障碍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专业研究表明,失眠可使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1.2~3.9倍,并且发病风险与失眠症状的数量呈正相关。此外,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日间功能受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失眠与高血压的关系——失眠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老年人中高血压共病失眠障碍的患病率约为50.24%。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与高血压发病率成U形关系,即长睡眠及短睡眠均可导致高血压发病率上升,其中短睡眠(<7h/d)是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当睡眠时间<5h时,其对高血压的影响甚至可以大于OSA。睡眠剥夺试验也提示睡眠时间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睡眠剥夺会导致血压升高。
失眠与冠心病的关系——失眠与冠心病风险升高、复发密切相关。我国一项随访10年的队列研究显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与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关;女性当中早醒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失眠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失眠是房颤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与睡眠效率可能会导致房颤的发生,尤其在年龄<40岁的人群中。此外,短睡眠患者有着更高的房颤发病率。
失眠与脑卒中的关系——失眠是新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中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日间功能受损与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研究显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只对男性造成影响。相较于无失眠症状的患者,存在失眠的患者有着更高的脑卒中发病率。
至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则体现在,OSA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密切相关。
OSA与高血压的关系——目前多认为约3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OSA,50%的OSA患者存在高血压;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中6.7%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大量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证据表明,OSA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等密切相关。
相关研究表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约90%的男性及77%的女性患者共病OSA;84%的OSA患者存在夜间高血压;新发OSA患者中约30%存在隐匿性高血压。另外,在OSA患者中客观睡眠减少与夜间高血压呈线性增长关系。同时研究发现高血压与OSA的严重程度呈剂量效应,随着OSA严重程度的增加,高血压出现的风险、伴随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的难度和靶器官损害也随之升高。
OSA与冠心病的关系——OSA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冠心病患者中OSA的患病率为38%~65%,OSA患者中冠心病发病率为普通人群的2倍。共病OSA的冠心病患者中,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OSA与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的预后密切相关。在PCI患者中,OSA患者再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约为普通人群1.52倍,心源性死亡率为普通人群2.05倍,冠状动脉重建术的概率为1.69倍,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为普通人群1.59倍。
OSA与心力衰竭的关系——OSA所引起的夜间睡眠中频繁觉醒,导致交感神经激活,造成心动过速和高血压,长期以往引起左心室肥大及心力衰竭。
睡眠障碍的干预措施及意义
失眠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及药物治疗。失眠症状的改善可以有效缓解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减少其发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如对高血压患者的失眠症状进行干预,可以使平均收缩压下降(3.4±2.5)mmHg、舒张压下降(2.7±2.1)mmHg。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结构化治疗方式,通常与许多元素结合,其中包括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治疗等。越来越多的指南及研究推荐CBTI作为失眠和共病其他疾病的失眠首选治疗方式,但CBTI治疗中的睡眠限制使用时应谨慎,存在增加白天困倦的风险;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可能会增加躁狂发作的风险。
目前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有部分苯二氮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
OSA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当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可疑OSA风险时应及时进行PSG等筛查。当确诊或既往已患OSA时,应对疾病进行有效干预。
常见的OSA治疗方法包括减轻体重、药物治疗、侧位睡眠、外科手术、气道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等。对于中重度OSA而言,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CPAP是一种在睡眠中通过正压负荷开放上气道来改善OSA的一种治疗措施,通常可使AHI降至5~10次/小时。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有效消除可以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减少呼吸事件相关觉醒。
CPAP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共病OSA患者的心血管相关症状、致死和非致死性的心血管事件,例如,高血压共病OSA的患者中,CPAP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日间收缩压,平均下降8mmHg;接受过PCI治疗的中至重度OSA患者中,CPAP治疗降低再次血运重建风险。
聚焦心血管疾病治疗市场:溶栓治疗或在抗血栓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类型中,血栓性疾病又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在庞大的患者群体的带动下,抗血栓药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在血栓性疾病患者群体日益扩大,对人类健康威胁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抗血栓形成药、溶栓药物的应用得到了行业市场的更多关注和重视,尤其溶栓治疗目前在抗血栓临床应用的可及性不断增强,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未来有望在抗血栓治疗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主流治疗范式。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UK)、链激酶(SK)、阿替普酶(rt-PA)、普佑克(Pro-UK)、瑞替普酶(r-PA)和替奈普酶(TNK-Tpa)等。同时,一些新兴生物科技公司也开始着手布局心血管治疗领域尤其是溶栓治疗细分赛道的市场,而港药溶瘤就是其中的一员。
港药溶瘤自主研发的溶瘤细菌YB1可以携带溶栓酶rt-PA在血栓位置囤积,并且可以定点释放,解决了传统溶栓治疗药物半衰期短的问题。
目前公司已经布局了多个YB1溶栓类产品管线,包括第一代定点血栓消融产品YB1-rt-PA,以及YB1结合降纤酶及纤溶酶的产品YB1-rt-DE与YB1-rt-PL,希望早日在创新研发领域取得更多新进展。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带来更多创新药品,助力改善国内心血管疾病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