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设立16载:警惕症状,尽早救治——YB1创新溶栓药前景无忧

来源:  2021-11-01 15:31

在逐渐进入秋冬季后,各地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脑卒中病人也明显增多,由于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卒中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刚刚过去的上周五就是自设立以来的第16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就在这个世界卒中日的当天,一则“我国每5位死者中至少1人死于卒中”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榜的前二,揭示脑卒中这种疾病的发展状况在我国已趋于严峻,并正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及重视。


(图源:微博)


此前我们已发文介绍过,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当然,根据国内外的经验,脑卒中也是可防可控的,若人们能够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便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并减轻脑卒中带来的疾病负担。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心脏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生活方式等。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如何识别卒中症状,实现尽早医治呢?在此之前,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什么是卒中?


卒中一般指脑卒中,也是我们常说的“中风”、“脑血管意外”等。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但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


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业内普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也需要加强对全民普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如何识别卒中症状及临床表现?


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等为主要特征。而一旦卒中导致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晕厥甚至死亡等严重的情况,其治疗往往非常困难,预后不良,甚至造成患者永久性损伤。


因此,重视卒中发生的一些早期表现是有效预防卒中发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突然,对安静或活动时突然发生的下列症状,必须高度警惕。除了卒中发作外,临床及生活中还有两种轻型的或是先兆性卒中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亚临床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暂时性的血液供应不足,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的某一区域脑功能障碍,可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如一侧上下肢瘫痪、无力,轻度感觉减退或异常,失语,有时因眼动脉缺血而出现一侧视力障碍、眼痛。累及到椎基底动脉系统时,表现为眩晕、呕吐、视物成双、行走不稳、甚或有跌倒等。


其中全脑受损害常见的早期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


局部脑损害常见的早期症状有:

偏瘫,即一侧肢体没有力气,有时表现为没有先兆的突然跌倒;

偏身感觉障碍,即一侧面部或肢体突然麻木,感觉不舒服;

偏盲,即双眼的同一侧看不见东西;

失语,即说不出话,或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不理解也写不出以前会读、会写的字句;

眩晕伴恶心、呕吐,眩晕即看东西天旋地转或觉自身旋转;

复视,即看东西成双影;

发音、吞咽困难,说话舌头发笨,饮水呛咳;

共济失调,即走路不稳,左右摇晃不定,动作不协调。


突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怎么办?6小时内溶栓治疗可救命


脑卒中是我国心血管病继高血压后患病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目前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


临床上一般认为发病4.5小时内或6小时内为接受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因此4.5小时-6小时也被称作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窗。如果在4.5小时以内,可以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如果发病在时间6小时之内,超过4.5小时,可给予尿激酶溶栓。


对脑梗塞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能够及时恢复脑血流,改善脑组织代谢,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坏死,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防止并发症、后遗症,减少死亡率。


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年龄在18-80岁,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的患者,这些患者或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比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异常,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无早期大面积脑梗塞影像学改变等等。


行业法规及政策积极引导支持,溶栓药物等脑卒中诊治市场迎机遇


2015年3月,卫计委发布《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内容包括建立急性心脑血管病绿色通道,根据诊疗指南实施早期再灌注治疗;及要求地方网络医院逐步完善和建立胸痛中心和脑卒中中心的治疗模式,缩短再灌注时间,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病的医疗救治水平。


2016年12月,卫计委又发布了《关于印发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内容要求提高诊疗能力,促进多学科脑卒中综合治疗中心的发展;及要求地方HFP部门布局规划建立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优化脑卒中诊疗资源配置,组织二级以上医院多学科脑卒中综合治疗中心。


2018年4月,卫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脑卒中诊疗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内容涉及要求完善脑卒中综合诊疗管理模式,促进“院前急救、院内治疗、院外康复、基层健康管理”体系建设;及要求大力推进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推广普及脑卒中诊疗关键适宜技术。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脑卒中防治行业市场,尤其是溶栓药物市场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


创新溶栓药物研发赛道火热,YB1加速推进抗血栓治疗新药研发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在积极扶持更多创新药物的发展。


为加速中国创新药物产业的发展,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覆盖从创新药物的优先评审及后续的医保报销,从药品注册到药品终端使用均给予创新药大力支持。随着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动态调整机制的有效建立,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药将有机会加入国家医保目录,从经济角度助力创新药物的发展。


从临床需求导向研发路径,由于当前市场常用的溶栓药物如重组尿激酶、rt-PA的半衰期短,仅为4-8分钟,并不能缓解急性血栓的发病,患者与医护等都在期待更多有效缓解并治疗急性血栓的新药物或新疗法的出现,业内也迎来一批生物科技企业在创新溶栓药物的研发赛道上共同竞争。


比如近期行业市场关注到,一家溶瘤细菌疗法公司研发的溶瘤细菌载体YB1可以携带溶栓酶rt-PA在血栓位置囤积,并且可以定点释放,解决了其半衰期短的问题。


资料显示,目前该公司已经布局了YB1溶栓类产品管线:YB1-rt-PA,这是其第一代定点血栓消融产品,主要特点是通过YB1携带,并在血栓位置释放尿激酶(Urokinase),可达到迅速定点释放溶栓药物的作用。


据悉这家公司还有另外两个在研溶栓药物管线,分别是YB1结合降纤酶的YB1-rt-DE,及YB1结合纤溶酶的YB1-rt-PL,目前均在设计研发阶段,期待这些创新溶栓药物能够尽快上市,让更多卒中患者因此受惠,改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