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刚过,新春伊始,许多人刚刚满怀憧憬开启新一年的奋斗征程,就被近日接连爆出的年轻生命猝死在工作岗位的消息刷屏,引无数人唏嘘——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生命健康始终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追求,也是当前社会最为牵动人心的传统话题。
尽管医学技术在今天已经取得飞跃式发展,但不断高发的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却仍对人类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重大威胁。尤其近百年来人类为抗击癌症,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至今未能完全将其攻克,全球千万癌症患者家庭目前仍在翘首企盼更多创新、有效的癌症治疗技术及药物的出现,以为他们带来新的生命曙光。
过去,人们将癌症视为“绝症”,如今多数癌症在早期被发现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积极治疗应对,使癌症听起来似乎不像以前那般骇人了。但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全球癌症的发病率却持续走高,每年新发患癌的人越来越多了。
癌症发病率持续走高,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大幅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全球及中国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于2020年全球的癌症发病人数为1930万人,估计将于2030年达到2400万人。在中国,癌症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2020年中国的癌症发病人数为460万人,预计于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80万人!
在新发癌症病例不断增长的背景之下,全球及中国的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
专业研究机构报告资料显示,近年全球及中国肿瘤药物市场规模高速扩张,并预计将于未来继续大幅增长。数据显示,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预期将由2020年的1503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3048亿美元及2030年的4825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及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5.2%及9.6%。
资料同时显示,中国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将由2020年的286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60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为16.1%,并进一步增至2030年的99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4%,均超过全球增长率。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说到全球肿瘤药物市场不断增长的原因,业内总结了如下几个推动因素:
其一是癌症治疗慢病化的趋势。由于可使用更多创新疗法及药物,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已变得更长;而由于癌症治疗慢病化的趋势,癌症患者的用药时间亦随着生存期延长而增加。
二是针对未被满足的有效疗法的需求。受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吸烟、缺少运动及高热量饮食)的驱动,全球肿瘤患者人数将进一步增加。然而,迄今为止,多种肿瘤疾病仍不可治愈。
三是对创新药物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目前中国的肿瘤药物市场仍以化疗药物为主,但已向更先进、更有效的靶向疗法及肿瘤免疫疗法转变,对创新药物的未被满足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基于此,展望未来,肿瘤药物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癌症慢病化管理。癌症将被视为一种类似于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慢性疾病。癌症不仅需要住院治疗,亦需要出院后的随访康复、监测及维护,因此,对更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法的需求日益增长。
不断扩展的联合疗法。联合疗法将成为发展趋势,因为其将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这为全球及中国的癌症疗法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临床研究表明PD-1/PD-L1抗体联合化疗、靶向疗法(包括VEGF通路抑制剂)或其他类型免疫疗法的联合可显著提高疗效。
精准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检测效率的提高及生物标志物的识别(此表明肿瘤治疗有新发展空间),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肿瘤状态进行精准的免疫治疗。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肿瘤组织无症疗法成为可能,导致缓解率提高并有望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
适应症扩展。由于在批准的适应症中的优异治疗效果,临床上正在不断探索新适应症中应用PD-1/PD-L1抗体的疗效和潜力。例如,世界上第一种PD-1抑制剂欧狄沃最初被批准用于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然后,由于其在治疗经典霍奇金淋巴瘤、MSI-H/dMMR结直肠癌、尿路上皮癌和头颈癌方面的疗效,其适应症得到了扩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由于不断的临床探索,免疫治疗将在更多的肿瘤治疗领域得到探索,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新兴的创新疗法。如今,多肽疫苗等新兴创新疗法已被认为是治疗特定癌症亚群的潜在有效疗法。对基本癌症生物学的了解成倍增长,且基因工程日益复杂的技术及合成生物学在控制细胞疗法的应用推动了临床进展。
高价创新药物可负担性的不断提高。中国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将继续快速增长,患者对高价医药的支付意愿及支付能力将因此增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将提升更昂贵医疗方式的接受度,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
免疫疗法成癌症治疗主要发展方向,YB1溶瘤细菌引领行业细分赛道
随着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上升,寻求更多有效治疗癌症的技术及方法也就变得更为迫切。除了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创新的免疫疗法也逐渐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主要方向,CAR-T细胞疗法、溶瘤病毒免疫疗法方兴未艾,近年又出现了更为前沿的溶瘤细菌免疫疗法,为全球癌症治疗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目前全球首个溶瘤细菌载体由港药溶瘤公司成功研发。2011年,公司核心团队在研究中首次实现沙门氏菌Lambda-RED高效编程技术,建立了沙门氏菌合成生物学改造基础。经过逾10年的开发周期,研发团队成功发明了一种经过基因编程、具备溶瘤作用的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并将其命名为YB1。
YB1是目前第一个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治疗肿瘤专门设计的菌株,除却溶瘤特性还拥有强大的药物携带能力。团队研究表明,溶瘤细菌YB1作为载体,可以高效递呈携带包括抗体,mRNA,蛋白药物,溶瘤病毒等“武器”,能够化身“生物导弹”精准靶向肿瘤中心的低氧区域,并在肿瘤内部实现大量复制扩增,大大提高YB1载体在实体瘤靶点位置的浓度。
YB1到达肿瘤内部后释放多种治疗性“弹头”药物,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并造成肿瘤溶解,同时能够消除肿瘤的转移,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目前港药溶瘤已就YB1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应用布局了7个产品管线,引领当前肿瘤免疫治疗行业细分领域赛道的发展。
除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以外,YB1同样可应用于各种血栓治疗。YB1-rt-PA为我们的第一代定点血栓消融产品,主要特点是通过YB1携带,并在血栓位置释放尿激酶,达到迅速定点释放溶栓药物的作用。此外,公司还布局了携带降纤酶及纤溶酶的2个YB1溶栓药物产品。
未来,港药溶瘤将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持续深耕探索,加速推进YB1溶瘤细菌免疫疗法的人类临床试验研究,及其作为大分子药物递呈系统针对不同肿瘤及血栓疾病治疗产品管线的开发拓展,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