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走上联合化道路,溶瘤细菌YB1如何实现靶向免疫治疗?

来源:  2021-11-29 09:49

秋冬季历来是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于近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跟踪推算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约为3.3亿,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防范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很多,通常将这些复杂因素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如烟草的使用、合理膳食、身体活动、超重与肥胖,以及健康心理;另一边是更让人警惕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肾脏病、代谢综合征、睡眠障碍以及空气污染等。

 

我们在早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心血管健康相关影响因素,以及部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今天要展开探讨的是血脂异常这个因素。

 

什么是血脂异常?

 

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版)对我国成人血脂异常定义为:血脂检测高于合适水平或异常降低水平。我国成年人血脂理想水平、合适水平与异常切点如下表所示,该表各切点适用于ASCVD一级预防人群:

 

(资料来源:中国心血管病中心)

 

儿童血脂异常的定义与成人有异。2008年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首次提出了我国12-18岁青少年的血脂参考范围,但因缺乏我国儿童青年大规模的可靠血脂数据,所以我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仍多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PE)或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病研究所(NHLBI)专家组提出的诊断切点,如下图所示为我国与美国儿童血脂异常水平参考范围:

 

(资料来源:中国心血管病中心)

 

 

Tips:专有名词注解

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TC总胆固醇;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TG甘油三酯

 

不过,新近一项由中国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CCACH)研究组开展的全国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12875例6~18岁儿童和青少年(男性51.5%),提出了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性别和年龄特异的筛查血脂异常的新切点,而且该新切点对预测肥胖和高血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均优于NCEP切点。下图所示即为CCACH研究组提出的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性别、年龄特异的血脂异常切点:

 

 

(资料来源:中国心血管病中心)

 

我国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特征

 

行业权威报告显示,我国人群血脂水平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胆固醇水平。最近的两次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分别是2013~2014年第四次“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CCDRFS)”和2015年“中国成人营养与慢性病监测(CANCDS)”项目。

 

CCDRFS项目在全国31个省298个监测点(农村177个,城市121个)对中国成年人的血脂水平、血脂异常患病率和LDL-C达标情况进行了调查,共纳入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163641例;CANCDS项目是基于国家死亡监测系统,根据城市人口比例、总体人口规模、死亡率,对8个层次的302个监测点进行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纳入我国≥18岁成年人179728例。这两项我国的最新大型流调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血脂水平较10年前明显升高,男性高于女性,而城乡差异缩小。

 

儿童与青少年方面,我国一项横断面调查研究分别纳入6~18岁儿童1660例(2004年)和1649例(2014年),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血脂水平10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P均<0.001),合并超重的儿童平均血脂水平明显高于非超重儿童(P<0.01)。另一项全国性调查对16100例6~17岁儿童青少年(男孩51%)进行了血脂检测,发现独生子女血脂水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Tips:p值小于0.001、0.01的含义是——样本间的差异由抽样误差所致的概率小于0.001、0.01。

 

从患病率来看,我国2002~2015年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成年人血脂异常13年来总体患病率(定义为存在任一类型的血脂异常)大幅上升,2002年中国成年人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0年中国慢性肾病工作组调查(CNSCKD)、2011年CHNS及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显示,2002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中国≥18岁人群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分别为18.6%、34.0%、39.91%和40.4%。

 

趋势上看,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中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男性45~60岁达最高、60岁后略有下降,女性50岁后血脂异常患病率增长迅速、60岁以后超过男性、70岁后略有下降。

 

血脂异常带来的心血管危害

 

血脂异常是中国人群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多个前瞻性队列研究已证实,胆固醇是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且有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血清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非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可预测冠心病发病危险,而TG(甘油三酯)升高是冠心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我国2017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三大危险因素,仅次于高血压和高钠饮食。

 

我国一项大型队列研究20年随访结果显示,LDL-C水平与ASCVD(包括冠心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LDL-C水平越低,未来20年ASCVD风险越低,反之则越高。但LDL-C<1.8mmol/L是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合血压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低LDL-C和未控制的高血压存在交互作用,提示降脂治疗的同时良好控制血压的重要性。

 

目前,血脂异常是一个中老年人容易出现的慢性心血管问题,但现在的趋势是血脂异常越来越年轻化。很多人听到血脂异常觉得很正常,但却觉得血栓十分可怕。然而事实上,很多血栓初期就是由血脂异常引起的。

 

血栓用俗话说就是“血块”,血栓像塞子一样堵住了血管,导致血管连接的脏器没有血液供应,会造成猝死的危险。而血管为什么就堵了?一部分原因是由饮食引起的,摄入过多的盐,常吃口味过重的食物等,会导致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增多,从而沉积在动脉壁上,慢慢地就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有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两种,其中的不稳定型的斑块外层会慢慢变大,随时有剥落的可能,一旦脱落就会堵塞血管形成栓塞。

 

关注抗血栓领域:溶栓治疗帮上大忙

 

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类型中,血栓性疾病又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在庞大的患者群体的带动下,抗血栓药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血栓形成药销售额为343.37亿元,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约515亿元,未来整个血栓治疗赛道或迎来天量级蓝海市场,正等待更深度的挖掘与开拓。

 

在血栓性疾病患者群体日益扩大,对人类健康威胁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抗血栓形成药、溶栓药物的应用得到了行业市场的更多关注和重视,尤其溶栓治疗目前在抗血栓临床应用的可及性不断增强,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市场上常用的溶栓药物重组尿激酶、rt-PA的半衰期短,仅为4-8分钟,并不能缓解急性血栓的发病。当前市面上急需更多有效缓解并治疗急性血栓的新药物或新疗法的出现。

 

港药溶瘤自主研发的溶瘤细菌YB1可以携带溶栓酶rt-PA在血栓位置囤积,并且可以定点释放,解决了其半衰期短的问题。这对于抗血栓治疗领域而言是一个非常创新前沿的尝试,YB1采用肿瘤低氧特异靶向技术,能够作为载体高效呈递包括抗体,mRNA,蛋白等多种治疗性药物,靶向肿瘤中心并释放,从而实现溶瘤效应。

 

与尿激酶结合应用于各种血栓类疾病的治疗是YB1在肿瘤免疫治疗以外的一个重要技术拓展方向,目前公司已布局了三个YB1溶栓药物管线,其中YB1-rt-PA是我们的第一代定点血栓消融产品,主要特点是通过YB1携带,并在血栓位置释放尿激酶(Urokinase),可达到迅速定点释放溶栓药物的作用。

 

团队研究还发现,YB1可以与其他多种溶栓药物结合,在管线设计方面还有更多可能性,未来我们将加快布局YB1的溶栓产品管线赛道,推动研发落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