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在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近年表现日益突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也越加显著。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持续上升,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日渐加重,现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心血管病现有患者达3.3亿,提高风险意识成心血管病防治重要一环
官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正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推算,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人,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
资料显示,在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于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当中,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具体数据方面,2017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11.88/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54.40/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7.48/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68.1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1.6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6.58/10万。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17年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5.91%和43.5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为提高居民的心血管病风险意识,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出了一些列研究报告,官方推出的研究报告更加注重改善医疗质量,加强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
在导致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众多影响或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下游危险因素,不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不足等则属于上游危险因素,如不从源头上预防,伴有危险因素的居民将会越来越多,不利于心血管病的防治。因此,大力开展普及健康知识行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意义十分重要。
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有哪些?
自2005年以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每年都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后改版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内容涵盖心血管健康行为、康复、技术创新与转化等,倡导心血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当中,官方指导意见将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烟草的使用相关因素。吸烟有害健康是已被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证实了的,研究证明使用烟草制品或是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会造成疾病、残疾,甚至死亡。而烟草使用的控制则是全球预防疾病发生、提高生命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首位的致死和致残原因,而吸烟和二手烟暴露是国人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因素。研究证明,与持续吸烟者相比,戒烟可迅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且任何年龄戒烟都会获益,并且越早戒烟越好。
其次是合理的膳食相关因素。合理膳食是保证健康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这与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高盐油摄入等不健康饮食存在密切关系。
对2010~201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所有膳食因素中,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数量有关的归因比例中,影响最大的是高钠摄入(>2g/d,占17.3%),其他依次包括:低水果摄入(<300g/d,占11.5%),低水产品ω-3脂肪酸摄入(<250mg/d,占9.7%),低坚果摄入(<250mg/d,占8.2%),低全谷物摄入(<125g/d,占8.1%),低蔬菜摄入(<400g/d,占7.3%)。
伴随着总人口的增加和人口的老龄化,不健康饮食所导致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人数还在逐渐增加。为引导居民合理膳食,国家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引导合理膳食等;同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将“合理膳食行动”列为十五大行动之一,提出了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等预期性目标,以及食用盐、食用油、添加糖、蔬菜和水果摄入量、食物多样等倡导性目标;此外开展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则将减盐、减油、减糖作为行动的重点。
然后是身体活动相关因素。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充足的身体活动不仅可以降低过早死亡率,同时也能改善相关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和高血脂)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包括冠心病、脑卒中等。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所有个体均应根据个体情况、逐渐达到推荐的身体活动水平;我国居民则普遍表现为身体活动不足的特征和趋势。
在一项相关研究中,对48.7万余例基线无心血管病人群平均随访7.5年的结果显示,总身体活动量与心血管病死亡呈显著负关联,与活动量最低组相比,最高5分位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41%。研究结果显示,身体活动每增加4MET·h/d,风险降低12%;且增加职业或非职业活动均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
还有超重与肥胖相关因素。超重与肥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自然人群队列,对2004~2008年纳入的461211例30~79岁成年人开展BMI(身体质量指数)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该项研究取得的成果足以说明超重及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BMI与主要冠心病事件(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发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均有关联;当中,低体重(<18.5kg/m2)增加了主要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超重(24kg/m2≤BMI<28.0kg/m2)和肥胖(≥28.0kg/m2)则增加了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最后是心理层面的因素。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存在精神心理问题较为常见,包括心境恶劣、焦虑和(或)抑郁、惊恐发作和谵妄等,当中又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
专业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问题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一方面,心理问题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影响其治疗疗效与预后的重要因素,如抑郁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心血管疾病增加心理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两者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重视心理健康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作用,客观评估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治疗和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
心血管疾病治疗市场前景广阔,溶栓药物规模增长表现强势
正如我们看到的,如今心血管疾病可谓来势汹汹,由于其可能在发病后引发多种不良症状,若没有尽早察觉,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继续存在多种不良习惯,可能会让心脏不堪重负,血管发生病变,最后威胁生命健康。
而与许多疾病遵循的治疗方针相一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也提倡“早发现,早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溶栓、开放性手术和介入治疗等。其中溶栓治疗的可及性不断提升,近年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应用中愈发常见,市场规模增速也领先于其他治疗范式。
行业市场公开资料显示,当前溶栓药物市场占我国抗血栓药物市场的比重约为11%,近几年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正以约30%的增速迅猛发展——作为近年市场规模增速最快的一个分支,溶栓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趋于常态化。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UK)、链激酶(SK)、阿替普酶(rt-PA)、普佑克(Pro-UK)、瑞替普酶(r-PA)和替奈普酶(TNK-Tpa)等。同时,一些新兴生物科技公司也开始着手布局心血管治疗领域尤其是溶栓治疗细分赛道的市场,而港药溶瘤就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创新生物制药公司,港药溶瘤研发的生物大分子药物呈递载体YB1采用了全球首创的血栓靶向技术,并能够与多种溶栓药物结合精准靶向血栓释放溶栓药物,发挥精确的定点溶栓作用。
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布局了3个创新溶栓药物产品管线,核心技术产品YB1能够与多种溶栓药结合用于治疗各种血栓类疾病,现有的3个在研溶栓药物产品分别是YB1-rt-PA、YB1-rt-DE及YB1-rt-PL,我们期待早日在新药研发进程中取得更多突破,助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