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永不过时的投资,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在新世纪备受瞩目。近年来,全球及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抗肿瘤药物市场亦成长显著,吸引越来越多参与者前来“分蛋糕”。
生物药是指利用生物方法及来源去制造的医药产品,旨在复制酶、抗体或激素等天然物质的活性。生物药的主要类型包括抗体、融合蛋白、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重组蛋白、疫苗、基因疗法及细胞疗法等。
专业研究机构预计,国内外生物药市场规模在现时迅速增长的基础上,于未来相当时期内仍将继续保持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受市场需求增长的推动,2019年国内生物药的市场规模为3120亿元人民币,并预计将于2024年达到7125亿元人民币,及于2030年达到13029亿元人民币,2019年至2024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8%,2024年至203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0.6%。
全球市场方面,2019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为2864亿美元,专业报告预计该数字于2024年将达到4567亿美元,及于2030年达到7680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9.8%,2024年至203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9.0%。
当中,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亦持续增长
肿瘤药物市场是生物药市场的一个重要领域及组成部分,专注于癌症治疗药物的发现及商业化。人们对癌症已不陌生,作为在全球“为祸多年”的一大类疾病,癌症主要表现为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和繁殖,也即肿瘤“癌变”为恶性肿瘤的一个过程。
癌症类型通常分为血液恶性肿瘤或实体瘤,是全球一大主要死因。中国癌症患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为40.5%。相较而言,美国癌症患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为67.1%。于2019年,中国最常见的五大癌症类型分别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及甲状腺癌,而美国最常见的五大癌症类型分别为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及皮肤癌。
当前,全球和中国的癌症新增病例数量仍在不断上升。2019年,全球有1850万例新增癌症病例,预期将于2024年达2100万例,而于2030年达2410万例,2019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5%,2024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4%。
国内方面,2019年中国有440万例新增癌症病例,预期将于2024年达500万例,而于2030年达570万例,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5%,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2%。
全球肿瘤药物市场以及中国及美国肿瘤药物市场增长强劲,其速度远远超出新增癌症病例的增长,且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肿瘤药物的市场规模为1435亿美元,预期将于2024年达2444亿美元,而于2030年达3913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1.2%,2024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8.2%。
在我国,2019年肿瘤药物的市场规模为264亿美元,业内报告预期该数据将于2024年达531亿美元,而于2030年达到955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5%,2024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3%。美国2019年肿瘤药物的市场规模为678亿美元,预期将于2024年达1152亿美元,而于2030年达1797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1.2%,2024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7.7%。
肿瘤免疫治疗成为新一代癌症治疗主流范式
多年来,癌症治疗范式不断演变。肿瘤免疫疗法的发展尤其具有影响力,通过改善各种癌症类型的治疗效果,为许多癌症患者提供宝贵的治疗选择,目前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及化疗之后的又一大主流癌症治疗范式。
肿瘤免疫疗法旨在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以产生或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控制或根除癌细胞。由于其能够提供持久的缓解,同时在若干晚期癌症患者中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的发现及发展标志着癌症治疗的一个里程碑,预期将进一步推动全球肿瘤药物市场增长。
由于肿瘤免疫疗法通过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因此与化疗及放疗等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相比,副作用更少。
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肿瘤免疫疗法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96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351亿美元。预期于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082亿美元,且于2030年将达到2298亿美元,于2020年至2025年及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25.3%及16.3%。
统计数据显示,于2020年,肿瘤免疫疗法占全球肿瘤药物市场总收入的23.4%,预期于2030年将占免疫肿瘤疗法将占全球肿瘤市场约47.6%。
国内的肿瘤免疫疗法市场在2020年达到148亿元人民币,业内研究机构预计该数据将于2025年增长至889亿元人民币,及于2030年增长至2728亿元人民币,从2019年至2024年及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66.8%及16.4%。
资料显示,于2020年,肿瘤免疫疗法占中国肿瘤药物市场总收入的7.5%,并预期将会继续增长,到2030年将占中国肿瘤市场的约39.9%。
溶瘤细菌成为癌症免疫治疗前沿创新发展方向
其实,自19世纪“肿瘤免疫治疗之父”威廉·科利将利用细菌治疗癌症这个伟大设想付诸实践,并研发出最早的癌症疫苗菌液制剂“科利毒素”以来,肿瘤免疫治疗从其概念的诞生伊始,就伴随着一个重要发展分支——细菌疗法的影子。
细菌疗法本身在萌芽之后亦经历了长期的探索阶段,直到代表领域内最前沿技术研究成果的溶瘤细菌产品也揭下神秘面纱走上历史舞台,细菌疗法才开始迎来被广泛认可的时代,尔后溶瘤细菌这个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所取得的每一次研究突破,都意味着癌症免疫治疗领域的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可以说溶瘤细菌的发展史也见证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崛起之路。
随着细菌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氧气浓度可作为细菌感知肿瘤微环境的重要信号之一,其中兼性或专性厌氧菌表现出较高的肿瘤定植能力,能规避好氧菌的逃逸风险,是天然的肿瘤靶向载体,但是细菌的肿瘤靶向和治疗安全性往往不能兼得,这就需要研究者们有针对性地对抗肿瘤细菌进行改造。
与传统灭活减毒手段相比,利用基因工程构建细菌突变株来减毒的手段不仅可以限制细菌的致病性,减少由脂质A刺激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所诱导的感染休克,同时又可以保留细菌的肿瘤靶向和扩增能力。
2011年,港药溶瘤的核心研发团队首次实现沙门氏菌Lambda-RED高效编程技术,建立了沙门氏菌合成生物学改造基础,解决了细菌疗法研究开发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风险问题。公司在建立沙门氏菌合成生物学改造基础之后,成功发明了一种经基因工程改造的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YB1,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发明的溶瘤细菌载体产品。
2021年5月,YB1技术相关机理论文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团队研究显示,这个溶瘤细菌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验证,如此,随着溶瘤细菌载体YB1的成功面世,细菌疗法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溶瘤细菌YB1成为新兴癌症免疫治疗的前沿发展方向。
如今,溶瘤细菌疗法已是癌症免疫治疗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细菌疗法经历逾一个世纪的探索发展,即将迎来真正的爆发,也成为助力癌症免疫治疗强势崛起的重要力量,而率先布局这个领域赛道的生物技术公司,或有望成为未来分食整个市场大蛋糕的有利竞争者,我们亦将努力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