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致死、致残率极高的重大疾病之一,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国家脑卒中筛查数据显示,40~74 岁居民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由2002年的189/10万上升到2013年的 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疾病负担数据亦显示,2016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276.75/10万、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126.34/10万。
更需谨惕的是,我国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年龄<70岁的患者比例正持续增加,已逐步呈年轻化的趋势。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2017 年,我国城市居民脑卒中死亡率为 126.48/10万,农村脑卒中死亡率为157.00/10万。
在脑卒中新发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总体的 70%。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救治水平关系到我国居民的健康。
新症持续增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脑卒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通过大脑动脉的血流被栓块(即大量增厚的血液)阻塞时发生的疾病。当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中国脑卒中事件的69.6%至70.8%,而随着人口增长及老龄化的演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症还将持续增加。
下图所示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情况:
(数据来源:文献综述及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多年累积的公开资料信息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溶栓治疗是改变“猝死”结局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静脉溶栓(IVT)及机械性血栓清除(MT)是治疗颅内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静脉溶栓即是利用溶栓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注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静脉溶栓通常在症状出现后6小时内应用,是所有合资格患者的标准疗法。
目前,超早期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之一,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现阶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相关研究显示,目前仅有约20%的患者在发病的3小时内到达急诊室,有12.6%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但只有2.4%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为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存在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了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脑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脑卒中是急症”,脑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脑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国内方面,为进一步规范国内AIS静脉溶栓,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率,国家卫生健 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了相关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常见溶栓药物一览,创新迭代刻不容缓
静脉溶栓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的措施之一,目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药物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替奈普酶(tenecteplase,TNK),而我国目前常用的药物为rt-PA 和尿激酶(urokinase,UK),TNK 目前正在进行脑梗死溶栓的临床验证试验。
阿替普酶(rt-PA)——当前,业内已有多个临床试验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最新版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指导规范内容显示,阿替普酶相关研究的治疗时间窗包括发病后3小时内、3.0~4.5小时及6小时内。
国立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NINDS)试验结果显示,3小时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3个月完全或接近完全神经功能恢复者显著高于安慰剂对照组;两组病死率相似;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欧洲合作组织急性卒中研究III(ECASS Ⅲ)试验结果显示,在发病后3.0~4.5小时静脉使用阿替普酶仍然有效。
最新版指导规范内容也指出,在临床工作中,阿替普酶静脉适应症尚不能包括所有的情况,原则上无禁忌症者均可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过由于患者情况各异,需结合患者情况个体化考虑。
尿激酶(UK)——作为目前我国最常用的溶栓药之一,尿激酶在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方面已经非常成熟。
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小时内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试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放试验初步证实国产尿激酶的安全性,确定了尿激酶使用剂量为100万~150万IU;第二阶段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发病6 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尿激酶(剂量100万IU和150万IU)溶栓相对安全、有效。
替奈普酶(TNK)——这是最新一代的溶栓药。阿替普酶-替奈普酶脑卒中溶栓治疗试验评估(ATTEST)和挪威替奈普酶脑卒中研究(NORTEST)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轻型脑卒中患者中,替奈普酶和阿替普酶具有相似的溶栓效果和安全性。
最新发表的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前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EXTEND-IA TNK)提示,对于大血管病变的急性脑梗死,替奈普酶比阿替普酶有更快和更好的血管开通能力,可以作为在血管内治疗之前替代阿替普酶的有效药物。
传统溶栓治疗面临半衰期短等痛点,YB1等新入局者或刺激溶栓药物迭代
不过,当前常用的两大溶栓药物重组尿激酶、rt-PA半衰期都短,仅为4-8分钟,并不能缓解急性血栓发病。作为创新生物制药公司,港药溶瘤研发的生物大分子药物呈递载体YB1可以定点在血栓发生的位置释放溶栓剂,避免了过度溶栓引起的问题,近期在行业市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据悉,港药溶瘤的核心技术产品YB1采用了全球首创的血栓靶向技术,并能够与多种溶栓药物结合精准靶向血栓释放溶栓药物,发挥精确的定点溶栓作用,这个技术目前在抗血栓药物研发领域是一个非常新鲜且前沿的尝试,前景值得期待。
资料显示,YB1-rt-PA为港药溶瘤布局的第一代定点血栓消融产品,主要特点是通过YB1携带,并在血栓位置释放尿激酶,达到迅速定点释放溶栓药物的作用。尿激酶在人体中由肾脏生成,可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医学上尿激酶是从尿中提取的第一代天然溶栓药。此外该公司还布局了YB1结合降纤酶及纤溶酶的两个产品管线YB1-rt-DE及YB1-rt-PL,期待该技术的最终成熟落地,为溶栓治疗市场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