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当前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超越国人传统认知中的“绝命杀手”癌症,是致死率、致残率都极高的一种常见病,对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在近年引起全民更多的关注和医疗体系的重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我国所有脑卒中病例的69.6%~70.8%。由于生活压力剧增、肥胖、缺乏锻炼以及抽烟喝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脑卒中的发病率只升不降,突发脑梗死的事件时有发生,于是我们不禁想问——若有一天突发急性脑梗死该怎么办?
如今医学技术发达,自然没有“坐以待毙”的道理,专业医者也会提供有效的建议,这里我们从一般场景出发,根据最新出炉的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指导规范,来看看一个脑卒中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会经历什么。
在此之前,先解决一个基础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脑卒中?
公开资料显示,22个国家缺血和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研究(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INTERSTROKE)结果提示,90%的脑卒中可归于10个常见的危险因素,而在所有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仍是导致脑卒中的首位原因,但也是可控的危险因素之一。
2014年一项纳入68个随机对照试验(RCT)数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降压治疗可以降低约36%的脑卒中发生风险以及不同程度的其他心血管病事件(如心力衰竭)发生风险。
2016 年关于中国心脑血管风险预测及卫生经济学评估模型表明,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及人口老龄化,2016—2030年新发脑卒中患者会增加11800万人口,而降压治疗及控制血脂可减少同期脑卒中800万~3000万人、急性心肌梗死1000万~2000万人、心血管死亡300~1000万人,从而带来9320亿美元的经济学获益。
然而,与之相对的数字表明,目前我国脑卒中高危风险人群的血压控制状况堪忧。
2004—2009年由牛津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发起的一项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500223名35~74岁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2.5%,且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加。在这些高血压人群中,只有30.5%既往被诊断为高血压,在诊断为高血压的人群中,46.4%的人接受降压治疗,而在接受降压治疗的人中,只有29.6%的人血压控制达标(<140/90mmHg)。换言之,高血压的控制率只有4.2%,即使在那些既往有过心血管事件的高血压人群,也只有13%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
最新的一次全国多中心的高血压调查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标准化患病率为23.2%,且同样存在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增加的趋势。该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虽然整体高血压知晓率及控制率较前有所增长,但相对于高血压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以及从降压治疗带来的卫生经济 学获益,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高血压显著增加心脑血管发病及死亡风险,给我国卫生保健及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与之对应的严峻高血压防治形势也亟需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医务人员给予充分重视。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脑梗死患者会经历什么?
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梗死,多由栓子脱落栓塞导致,也可由血栓形成等引起,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处理。亚临床缺血性损伤可以通过MRI发现,据推测可能由微栓子所致。最新版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内容建议,术中出现大血管栓塞事件时,应尽快行脑血管取栓治疗或溶栓治疗。
那么在发病报医后,一个脑梗死患者会经历什么?
一是院前处理: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目的是尽快对适合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或血管内取栓治疗。
一般情况下,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会判断考虑其患脑卒中的可能:
①一侧肢体(伴或不 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④双眼向一侧凝视;
⑤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⑥眩晕伴呕吐;
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⑧意识障碍或抽搐
此后会有一个诊断流程,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诊断流程包括如下五个步骤:
(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 CT/MRI 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5)结合病史、实验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资料进行病因分型(多采用 TOAST 分型)。
把握6小时黄金治疗时间窗——溶栓治疗能救命!
现场急救人员会尽快对患者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主要包括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心脏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吸氧;评估有无低血糖等。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进行相应的特异性治疗,包括改善脑血液循环、他汀及神经保护等。
其中,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的措施,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替普酶)、尿激酶和替耐普酶。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现认为有效抢救缺血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小时内或6小时内。
回顾往期我们介绍过的溶栓治疗的几种情况如下:
一是系统性静脉溶栓治疗:通过静脉滴注溶栓剂,经血液循环至颅内静脉窦内溶解窦内血栓使静脉窦再通,此治疗方法操作快速、简便,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而且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效果确切。但前提是,必须有足够剂量的溶栓剂进入窦内与血栓接触,才能发挥溶栓作用。
二是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将微导管通过股静脉入路置于血栓内,一方面显著提高了血栓内溶栓药物的浓度;另一方面,对血栓形成时间较长、溶栓速率较慢的患者,将微导管置于血栓远端,进行缓慢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治疗,使尿激酶反复循环溶栓,可增加静脉窦再通率,缩短静脉窦再通的时间。
三是动脉溶栓治疗:深静脉或小静脉血栓,以及静脉窦溶栓不能接触到的血栓则采用动脉溶栓治疗方法。经动脉途经的溶栓方法可将溶栓药物顺行送达静脉端,可有效溶解皮质及深静脉的血栓,在主引流静脉不通畅的情况下,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开放侧支静脉回流途径。
行业市场正等待下一代溶栓药“上新”
但是当前常用的这两大溶栓药物重组尿激酶、rt-PA半衰期都短,仅为4-8分钟,并不能缓解急性血栓发病。市面上也涌现出许多创新生物公司开始布局溶栓治疗赛道,比如港药溶瘤就在近期引起了业内广泛的关注,通过研发的生物大分子药物呈递载体YB1,我们正加紧开发新一代的溶栓药。
公司的核心技术产品YB1采用了全球首创的血栓靶向技术,并能够与多种溶栓药物结合精准靶向血栓释放溶栓药物,发挥精确的定点溶栓作用。作为一个新兴的溶栓治疗技术,YB1溶栓细菌疗法目前在抗血栓药物研发领域是一个相当前沿的探索和尝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们布局了3个具体的药物管线,其中YB1-rt-PA为公司开发的第一代定点血栓消融产品,主要特点是通过YB1携带,并在血栓位置释放尿激酶,达到迅速定点释放溶栓药物的作用。另外两个在研溶栓药物管线分别是YB1结合降纤酶及纤溶酶的YB1-rt-DE及YB1-rt-PL,我们期待这项新技术的能够取得进一步研究突破,为溶栓治疗市场带来更多惊喜,也希望YB1作为下一代溶栓药能够早日“上新”。